看到有很多的朋友会感觉到在近几年的生意都越来越难做了,中国在经历了40年的商业发展,各个行业经历着变化和变迁,有的行业饱和衰退有的兴起,我们要想变好首先要有正确的商业认知,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话题:《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》
社群为什么做什么要先在群里输出价值?因为人脉建立在相互欣赏和信任基础上,通过分享,可以寻找同频的人,建立有价值人脉圈子,圈子广了,不缺生意。我们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对不对?我们都知道想做好生意,要有产品,要有流量,要有客户,要有渠道,要有销售技巧。每个生意都在思考这个问题,可是我们确实发现很多生意越来越不好做。是大家不够努力吗?不是。那是什么原因?是因为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,客户的需求发生了变化,而我们却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,对应的做出正确的改变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有人一直在寻求改变,要么是走偏了,要么是是走错了,有的转行干别的,赔的更多,我也走错了很多路,才有了这些感悟。
如果你建了起一个群,群员一进来更多的是在怀疑你要干什么?心里充满了质疑。
这个是很正常的,因为如果一个人忽然做了一件让人想不通的事情,一定会面临质疑甚至嘲笑。
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,不会增加任何烦恼,但是商场的残酷不同情我们。
所以微信建群分享讨论,目的就是遇到能同频交流的人,让大家重新认知我,扩大自己有效的人脉。
我们的朋友圈有几千人,真正能够和你发生链接的可能只是几十人,甚至没有。
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在互联网时代,不会打造个人的形象,不能够在朋友圈里脱颖而出。导致默默无闻,无人问津。
如果你对我印象深刻,我做的产品,你正好需求,你会不会想起我?当你的朋友有需要的时候,你会不会给我转介绍?
与其一天天看肥皂剧和看抖音,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。
我发现一个现象:很多朋友都说——现在的生意不如以前好做了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很多老板原来生意还可以,也赚到钱了,现在生意下滑。
更加痛苦的是有的人比较乐观,借助以前的成功经验,盲目的投资新项目,结果损失几百万。
还有就是现在初创业成功率在逐渐降低,想做大的门槛在提高。
那么今天就分析一下:为什么以前生意好做,钱好赚?我们知道了时代了变化,才能分析出当下的形式和未来的发展趋势。
自改革开放以来,整整40年了,这40年里,是拉开贫富差距的40年,是造就很多富翁的40年,有人抓住了机会,有人没有抓住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商业的本质是什么?
是发现需求,创造价值,需求就是市场,抓住需求就是抓住市场。
以前生意好做,总结下来有三个原因:
1,人口红利。
2,信息不对称。
3,机遇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什么叫人口红利?
就有有足够的消费人口和流动人口。
新中国成立后,由4亿人发展到10多亿人,且在1980年人口资源最为雄厚,有了人就有了潜在需求,就有了广阔的大市场。
那时中国引而不发,但这些人口资源,对未来中国三十多年前的经济腾飞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。
所以我认为,毛爷爷才是一位,真正的战略者。
在改革开放之前,是计划经济时期,物质匮乏,买东西都需要票,比如粮票,油票等等,是限量供应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改革开放后,胆子大的一些人,去倒腾商品,或者开厂,他们手里有了货,面对的是急需各种商品的老百姓,就像即将开闸的流水。收音机,电视机,自行车等等这些,只要有钱,就会去买。
有一些国外的品牌趁机进入中国,比如飞利浦,松下,索尼,西门子等等。因为缺乏商品,所以这些老牌很容易抢占消费者的心智,形成品牌。
所以现在很多做手机,品牌电子产品,跑到非洲,东南亚,南美,去抢占他们的市场。
这就是消费人口红利带动的需求市场,让很多人赚到钱了。不是因为做生意的人多牛逼,而是市场需求巨大,就像在河里捞鱼,到处都是鱼,随便一网满满都是。
人口红利第二点就是人口流动,大量的农村人口来到城市务工,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我们都知道,经济的重心在城市,这里有各种工厂,企业,餐厅,服装店,购物等等,需要大量的员工,外来务工人员,当初可以以很低的工资招到人。20年年薪底薪800元都可以招到人。
10年前,外地人也不用交社保,买综合保险就可以了。
现在企业用人,有最低工资标准,必须给员工缴纳社保,社保支出就很高。
廉价的用人成本,可以降低老板的成本和支出。当用人成本上升的时候,变成老板为员工打工了。
所以发展到今天,当下的现状就是:虽然中国人口很多,但是人口红利没有了,大部分行业处在供大于求,人工成本高的现状,原来依靠人口红利的行业,自然感觉赚钱难了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以前生意好做的原因2:信息不对称。
互联网是一个分水岭,没有互联网的时代,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是什么?
电视,报纸,推销电话,展会,朋友介绍等等对吧?
这样的信息是单向传输,无法比较的。
你报价给客户,客户大多数只能凭感觉来接受,无法像现在这样可以轻松的通过网络比价。
为什么打电话推销和陌生登门拜访越来越难做了?
因为有了互联网,我们查询信息非常便捷,我们需要某个商品和服务,可以立马通过互联网来搜寻到,无需通过陌生人主动找我们。
以前我们收到陌生人的推销,还拿个电话记一下,收到推销员的名片,还放到名片夹里对不对?
现在收到推销电话,直接挂掉,名片更是随手一扔。
互联网的出现,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,让我们更方便,但是对于部分行业来说,如果没有互联网,他们的生意会更好。
因为价格不透明,利润会更高,自己的客户也不会轻易去网上找供应商,客户不像现在这样容易流失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而我们更多的传统老板,一味的排斥互联网,而不懂互联网,明知道互联网是机会,是获取客户的工具和手段,但是就不知道如何下手,不会用。
互联网已经发展了近20年了,互联网营销出现已经10多年了,我相信本群里,利用互联网里挣到过钱的老板,屈指可数。
互联网早就从最开始的门户网站,BBS,搜索引擎,电商,发展到了微信营销和社群营销,社交营销阶段了。
而传统老板的思维,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卖货思维里
要么靠促销,要么靠老顾客转介绍,要么靠业务员跑,业务靠坐等来成交,结果干不过会玩互联网的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感觉以前生意好做的原因3:机遇。
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机遇,能够抓住机遇的人,才能脱颖而出。
以前有哪些机遇?
第一波机遇:商品的流动。就是改革开放初期,谁能搞到商品,谁就是老大。
第二波机遇:商品制造。
有了商品就有了工厂。当时中国各地开始兴建各种工厂,以满足瞬间扩大的内需和出口,比如纺织服装厂、化工印染厂,制造业、等等,
中国靠着大量而廉价人口劳动力,成为欧美发达国家的加工产品的廉价雇佣军。
随着中国加入WTO后的那几年,外贸出口更加有市场。
于是很多个体户都开了工厂做了大老板,成了 又一波红利的享受者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第三波机遇:资源的变现。
国家政策放开以后,各地开始乱采乱伐,除了内需,满世界地推销资源,稀土,煤炭,金属等等。
只有能换钱的,都可以采伐。所以山西煤老板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。
随着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,以及资源的渐渐枯竭,传统能源及相关产业大幅下滑。
第四波机遇:行政资源的变现。
政府的批文和盖章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,无论是注册公司,申请资格,获得认证,办学资格,办医资格,都可以成为一个庞大的市场。
游戏是一个大需求,陈天桥就是通过游戏,把盛大带到美国上市,一页成为首富。
还有朱骏。从一个拉黄包车的,拿到魔兽的中国代理,从而成为上海富豪。
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互联网红利一定是被大佬搞走的。HAO
123网站导航,大家都熟悉吧,这个网站被百度以5000万现金加4万股股票收购。开发这个网站的人,只是一个普通的网吧网管,无意中发现网民有这个需求。
还有曾经一些搞域名的,注册域名几十块,一出手就是几十万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互联网2.0红利:电商和通讯工具。
这个之前就讲过了,比如中国第一批淘宝店主。4位数的QQ号,很多最早做群的群主。
我们看到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,在淘宝里创业,做微商,做百度推广,挣到了钱。
互联网3.0的红利:社群和社交电商。
移动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的区别就是去中心化和强调个人化。
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红,在抖音上,经常冒出一些普通人火了。西瓜妹,忠哥这些。
各路网红,段子手,意见领袖就是抓住这一波红利。
只要你有特征,才能,甚至单纯颜值,互联网就是展现自己最好的舞台。
其实我同样,也不是把自己学到的,整理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吗?
当然群众的审美总会疲劳的,能沉淀粉丝,形成自己的社群,才是长期发展之道。
有了粉丝群,粉丝愿意为价值买单,并且愿意传播,带动了裂变。
第六波机遇:资产证券化。
1,股市。2,房地产。
股票的本质就是上市公司向全社会募集发展资金,发展只后再向股民一起发放红利。
这种全民参与的状态对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拉动作用。
虽然中国的股市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也使得很多人倾家荡产。但是截至到目前,中国总共出现过8次牛市,每一次牛市都是红利。至少使得8000万人受益。
2,商品房。大约在1995年,中国进行了住房改革。实际上就将房子改造成了一种金融产品。
话题 I 为什么感觉现在赚钱比以前更难?
但是在很多人的眼里,房子就是房子,如果你把房子看成一种金融产品。你就明白为什么房子价格总是在飙升。
随着人民币总额的不断扩大,同等金额的购买力下降是必然,房子就是对抗通货膨胀的有效手段。
2005年前后,中国房价开始飙升的节点,这样的机会前面很少有,后面的机会也不会有了。
显然当下股市和房产的红利期已经过去了。
那么未来的机会又在哪里?不在今天的讨论范畴之内。
无论怎么样,分享给大家,无论大家认不认可,也算是自己的分享。总归在分享中学习,学习中分享。